今天衝了第五次愛在暹邏,21:30四排5號。
不確定荷包裡的200多塊還夠不夠坐小黃回家,
所以跑去領了錢,後來是花了195XD
明早六點半就要出門,不免有些癡笑自己的瘋狂。
為什麼不選前天半夜去看呢?
禮拜四我可是一整天都沒什麼事啊...
這就要說到某個讓我改變原本行程去配合,
結果事到臨頭又被晃點的不悅事情了...有機會再說吧!

打從期中考前幾個禮拜到現在,
越看板上心得就越想再為愛在暹邏動一次筆。
無奈有時看戲的過程不是很好,
或當時看的不夠清楚、並礙於自己的表達能力不足,
或自己正好被滿滿的事情給纏住。
說實在,比起下午或白天的場次,
我更愛在夜晚走出戲院,一個人在清冷的空氣中品嘗餘韻,
一面哼唱著似是而非的泰文歌詞,一面邁向歸程,彷彿這樣才是一個全程完整的享受。
今晚,或許算是有個舒服的ending吧?

這是我第三篇為愛在暹邏而寫的文章,
無論是文章或票根的數量都不僅是我喜歡這部片子的證明(其實也不需要向誰證明),
看到一些movie版上對暹邏文的噓聲,心裡多少是理智但實際上又不舒服的,
所以有些地方,包括上述的那些近乎閒聊的部分就不在movie貼出了。

 

~(說實在都第九週了,或許對大部份的觀眾來說也沒什麼好雷的吧?不過在此還是不免俗的做個區隔)~

 

其實我想講的或多或少都在其他人的心得裡出現過了,
但我仍想談談一些隨著反覆的觀看,又深入感受到的部分。

~如果我們深愛一個人,又怎能不害怕失去他?~
徹夜未歸,棟這不懂事的孩子也不知道打個電話回家報備一聲。
當繆躺在棟身旁,訴說著所謂的寂寞,
隨著"如果我們深愛一個人,又怎能不害怕失去他?"這句的傾吐,
畫面轉移到蘇妮因為遍尋不著兒子,而心力交瘁的趴在方向盤上哭泣。
抽噎、顫抖的身體,當然可以解讀為她因"害怕在女兒後又失去兒子"而哭泣,
但曾經看過後段蘇妮顫抖著問莙:「我到底做錯了什麼?這難道是我的報應嗎?」的我,
彷彿能更強烈的感受到蘇妮那脆弱的心。
今晚第一次想將車上那一幕延伸解讀為"擔心失去兒子的同時,也為了自己的脆弱而哭泣",
那是一種明知道自己問題的癥結,卻無力改變的感受。

或許是我過度解讀了吧?
只是我有時會遇到這種狀況,
明明擔心的是忽然音訊全無的對方,但一面又為了自己這樣的想法而自責,
"怎麼可能會出事呢?想太多了吧!我這個烏鴉嘴!"
在擔心失去的同時,品嘗著矛盾,恥笑悲泣著自己怎如此脆弱。

順帶一提,同樣在這段出現,
昆目送著蘇妮出門,以及同樣徹夜未眠等待老婆回家的行為,
讓我終於對這個酒鬼的印象多少加了點分......(笑)

 

~照片與那些不願說出口的話~
照片在本片中佔了反覆且舉足輕重的部分,
奶奶與繆的合照,隨著泛黃與繆的歌聲推移了時間。
棟與繆的合照,躺在鍵盤前,成為情歌的靈感來源。
所有有紅身影的照片,被蘇妮給收了起來,
在抱枕哭泣後她將藏起、逼迫自己強壓下悲傷的情緒,一手撐起這個家。

還記得第一次棟長大後的晚餐場景,
昆讓棟為紅拿一副餐具時,蘇妮所說的話?
"紅不在這裡了"、"她不會回來了"
或許因為是翻譯,我也不懂泰文的關係,所以不敢如此篤定。
但從以上對話中,我卻好像感受到了那"不願說出口的話",
像是另一次昆拿著照片,質問為什麼不放有紅的照片;
或是小時候的棟與繆、繆與奶奶;
又或是長大後的棟與繆在窗邊、在枕邊都曾經有著相類似的對話。
無論是"死了"、"去世了"或任何形式的表達"死亡"這個概念,
只要一說出來,就打死、篤定、成真了。
縱使堅強、理智如蘇妮,
不也在莙那似是而非、盡說些昆想聽的話語中而感到不確定、迷惑,
以至於心生"或許莙就是紅,紅沒有死"的念頭?

依據著這樣的解讀,
聖誕晚會結束,在棟回到家跟蘇妮之間的對話中,
蘇妮抱著兒子"她不會再回來了,只剩我們了。"所表現出的,
是只要有愛,一家人就能互相扶持、擁有繼續向前走的堅強力量。
相較於前文提到的那句"她不會回來了",
雖然幾乎是同樣的一句話,而且時間點在後的那段說的是莙,
但卻又更像是轉逃避而面對,真正接受了紅的死亡。

 

~鏡中的自己與拒接的電話~
不知道大家對於繆看著鏡中的自己,拒接棟的來電這幾幕有什麼想法?
個人對前者感觸特別強烈,
正在電腦前的你/妳,是否曾經因為情傷,或是其他情感而佇立鏡前,
看著自己的表情、紅腫的雙眼甚至淚痕,想著自己怎會如此落魄?

當棟屢次打給繆卻得不到回應時,
我實在忍不住又想到了自己,
要是我...要不借朋友手機、要不用公用電話,死活都要聽到對方的聲音,
畢竟他們兩情相悅,又不是郎有情而妹無意...(笑)
講到話就有希望,那一夜為什麼不乾脆躺在繆家樓下的椅子上等呢??......(很掃興XD)

在本身科系的某門課程中讀到一個觀念,
無論是何種形式的藝術作品,基本上目的都是為了要表現"美",
我對一般電影的態度未必是如此,但愛在暹邏卻多少讓我站在這樣的角度去觀賞。
遠在暹邏、語言相異、清秀俊美的男女選角、略有隔閡的同志情感都構成了觀賞者與電影間的距離,
就像是在某個遙遠世紀、遙遠國度、高高在上的美麗公主與王子以及擁有魔鏡的女王的故事。
親情、友情、愛情等人類共有的情感、亞洲人的情感細膩、文化上的貼近等卻又拉近了作品與觀眾間的聯繫,
而不至過於奔放,進而距離遙遠、沒有共鳴。
在鏡中與手機的迴響聲中,
我曾一度深陷、一度抽離,並享受著這樣的過程。

 

~失去、獨立與支柱~
在令人害羞的熱吻鏡頭之前,
莙在收拾碗盤的時候,和蘇妮之間的對話是老套而又發人深省的。
"紅還在的時候,我們從來沒有為她做過這種事。"
是否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?
當然,這麼說是無理且無情的苛責這一家,
但很現實的,人們總是在失去後才會明瞭曾經擁有的珍貴。

先不論棟在隔天想要做什麼害羞的事情......(大笑)
但是相比於莙曾經問過的"你還在讓媽媽接送?"
棟在那天早上下車前告訴媽媽不用來接自己的那一刻,
彷彿宣告了他將獨立的起點,
於此同時對於內心"有鬼"的蘇妮卻像是敲響了當初自己放任遠遊,最後失去女兒時的喪鐘。
被大家認為很心機的"要我去接你嗎?"一句,好像又能將兒子牢牢栓在身邊。
但隨著自己脫口而出的真相,又加速了兒子離巢的步伐。
這個過程非常耐人尋味。

出了巢後究竟該飛往何方?棟是迷惑的。
雖說離開了家,但實際上只是進了另一個充滿啤酒與朋友的避風港。
棟真正的獨立,我認為主要得力於螢的支持與莙的留言。
接到朵娜的簡訊,而猶豫不決的棟求助於螢,得到的答案卻是"你必須自己決定",
螢主動伸出,拉起棟的手就像是迷失的他當時唯一的支持。
在與莙的談話、看過留言後定下了決心,
跳過朵娜與奔跑,棟與螢穿越人群時的那幕放手,
最為人感動與津津樂道的是螢的成全。
但以棟真正的決心而言...
又何嘗不是因為螢認為他不再需要依靠自己的支持,
而讓棟隨著自己的選擇而飛翔呢?

 

 

印象中能想起的差不多就這樣了,
嗑了一杯咖啡與好幾杯的溫水,不知不覺天色欲亮。
這次終於能比前兩次更完整的寫出我的想法,
雖然很累但又帶著滿足。
期待感恩場的到來,就讓我毒入膏肓吧!

- -
話說我好喜歡繆房間那個會旋轉的投影燈...台北哪裡買的到類似的東西啊XDDD
還有不知道是不是我爬文不太專心的原故...一直搞不清楚棟和業那無聲的髒話是什麼......好想學啊哈哈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kakinao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